https://www.612milson.com
17606056728
从石梅湾畔的凤凰九里书屋,到山根镇排溪村的乡村书屋,再到市区的青路书堂,这些文化空间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市民游客的精神家园。它们或与潮声共舞,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或化身村民的“精神粮仓”,滋养乡风文明;或以本土文化为根,让地方历史与当代生活对话。这些书屋的主理人用情怀与创新,让文化在椰风海影中生根发芽,威客电竞下载为万宁增添了浓郁的人文底色。世界读书日将至,本期报道带您走进这些特色书屋,威客电竞下载感受阅读如何点亮一座城的灵魂。
万宁的海风与椰影之间,散落着一串文化密码它们或是临海听涛的玻璃书屋,或是深植乡土的书屋,抑或是闹市巷陌的公益书堂。
在石梅海滩,玻璃幕墙倒映着潮汐的韵律,476场文化活动如浪花般激荡出思想的回响。主理人陈润崛将咖啡吧与留声装置融入空间,让“懂海的书店”成为游客驻足的文化驿站。
万宁的山根镇,排溪村曾经的杂物间蜕变为“精神粮仓”,村干部邵小丽用一杯热茶唤醒村民的阅读热情,周末孩童的翻书声与村民的讨论声,在空调的嗡鸣中编织出乡土的文明图景。
繁忙市区,青路书堂以“本土文化综合体”的姿态,将咖啡香与万宁历代作家的手稿并置。创始人陈茂司将《万宁县志》的泛黄纸页与当代摄影展并陈,让300平方米的空间成为“活态的地方志”。
从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到现代诗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大海在作家的笔下总被赋予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石梅湾的碧海金沙之间,一座玻璃幕墙构筑的东南亚风格建筑与潮声共舞,与青皮林相偎的凤凰九里书屋把文人的这份浪漫打造出了具象。
凤凰九里书屋是海南第一家海边书屋,这里不同于城市的喧嚣,对向往自然回归纯真的文人墨客来说,足够打动人心。
书屋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区域,其中,室内的大堂阅读区发挥了“会客厅”的作用,“8年的时间,书屋已开展476场文化活动。”凤凰九里书屋主理人陈润崛说,书屋创造的人文交流空间,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书屋在创立之初便发起了“最美守望者”分享会,分享会活动在每周六的下午举行。通过网络向全国发出邀请,文学、诗歌、绘画、艺术、旅行分享的主题和领域十分广泛。
“书屋的意义是为人们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空间,推动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陈润崛说,分享的老师们不仅把丰富的知识教授给了听众,更用人生故事为每位过客定制独特的文化地图。
今年以来,书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书架上增加了关于海洋的书籍,室外区域被打造成咖啡吧,互动区域新添了留声装置。
“我们最新的图说选品跟海洋有关。”陈润崛举例,威客电竞下载有关于海洋科普、潜水、珊瑚等读物,书屋的内饰还要加入海洋元素,做一家“懂海”的书店。
咖啡吧则为前来打卡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白色的桌椅、吊在顶棚上的盆栽、微微拂面的海风,无不让人感到惬意。
作为海边特色的书屋,凤凰九里书屋把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在了一起,构筑成一座满足市民的“文化灯塔”,创造了一个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走进排溪书屋,排溪书屋四字牌匾迎面而来,下午的阳光透过前后两面玻璃墙照进书屋内,让书屋更显明亮宽敞。书架上,近千册图书分类整齐地摆放,图书涵盖了党的理论、农业、科技、教育、科普等多个类别。
这间60多平方米的排溪书屋,原先是村里堆积杂物的村民文化室,2021年,村委会投资近60万元将其重新规划,修葺一新,打造成了亮丽的乡村书屋。
自书屋建成后,原是村干部的邵小丽又兼任了书屋管理员,每天的工作量增加了一项:整理书籍,打理书屋,为来看书的村民们倒上一杯热乎的茶水。
现在,村里农闲之余打麻将、打扑克的人少了,到书屋看书交流的人多了,村民越来越和睦,村里的文化风气也越来越好。如今的排溪书屋正在成为排溪村民们工作、学习、劳作之余的“充电站”和精神粮仓。
书屋周末是最热闹的时候,放假的孩子们以及村民都喜欢来村委会走走消消食,顺便到书屋坐一会儿看书。
“等到天气炎热的时候,坐在环境优美书墨飘香的书屋里吹着空调,喝茶看书,这样的生活咱村村民也可以享受到啦。”邵小丽说。
除了作为阅览的公共空间,如今,排溪村还结合“党建+”,将排溪书屋打造成党员干群的活动交流中心,积极开展各类干群文化活动,在实现以书屋为平台更好地拉近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的同时,把文化和服务送到村民“门口”,把文化种到村民“门前”,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万宁市区,有这么一家书店,市民称为“百姓图书馆”,它既是家长及孩子们爱去的“书房”,也是市民喝咖啡、下午茶度过悠闲时光的雅座,还是万宁与海南本土文化的载体,这里便是青路书堂。
青路书堂始建于2011年,在2023年搬迁到了文明中路40号,二楼500平方米,是兴隆咖啡厅和书籍、文具销售区,三楼400平方米,是公共阅读空间即“百姓图书馆”,咖啡厅里销售一些本地的兴隆咖啡、鹧鸪茶等特产,一旁的几个隔间里还有正在埋头看书做题的中学生。
“青路书堂的堂主是优秀员,是海南最美退役军人,是优秀的返乡创业青年,是万宁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是海南青路文旅公司总经理”常来店里的读者都记得书店创始人陈茂司的各种头衔,引得对方腼腆憨笑。
2010年,陈茂司辞掉了海口的工作,回到万宁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书店,并开始搜集海南本土人文刊物,其中,他最爱不释手的便是1994年出版的《万宁县志》。
原先楼梯的两侧,陈茂司挂上了万宁名人简介和风光影像,并把书架上方的空间变成万宁书法作品展示区。
他还在书店有限的空间内开辟出了一块地方,摆上桌椅,供客人阅读、休息,这也成了后来“全民公益阅读空间”的雏形。
青路书堂的两层楼陈茂司统称为“本土文化综合体”,二楼的咖啡厅和书店属于微利经营场所,其目的主要还是配合三楼的非营利公益慈善事业,实现“以商养善,以善促商”的良性循环发展。
在这个300多平方米的阅读空间里,藏书超过了1万册,包含了万宁本土历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共3000余册。
陈茂司说,自己经常动员身边的朋友积极参与店内的文化宣传活动,如:读书分享会、书画作品品鉴交流会、摄影作品品鉴交流会等公益活动。“以推广传承本土文化,帮助新一代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主。”
“青路书堂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种氛围,希望这样的氛围能够为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带去多一份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和自信。”陈茂司说。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